第409章 升官 漩涡

    第409章升官漩涡

    陈青兕毫不犹豫的就将郭广敬供了出来。

    这不算将他卖了,而是实事求是,行得端,做得正,没有什么好隐瞒的。

    这也是陈青兕多年为官的心得,对于上司,只要不涉及自身,有什么说什么。

    不要觉得啰嗦,也不要觉得没有必要。

    很多时候,一点小事,你刻意不说,等到某个时间点,让你上司无意间知道了此事,那你用一百句真话也挽救不回来。

    总之一句话,不该说的不说。

    可说可不说的,说,当说不当说的也得说。

    尤其是面对一个性子多疑的上司。

    陈青兕一字不漏的将今日郭广敬求见之事说了出来,包括上官仪的请求。

    “臣离京近三载,对于京中情况并不了解。也不敢打包票,只是承诺在力所能及之内,略尽绵薄之力。”

    李治听的很是认真,直到陈青兕说完,才道:“上官仪有负朕望,罪不足惜。郑氏腹中之子却是无辜,朕非残暴之君,亦不愿见上官家绝后。这样吧,卿既答应了郭广敬,朕也卖卿这个人情。郑氏腹中孩儿,诞生之后,交由伱处理,是自己抚养,还是交给他人抚养,朕不过问。”

    陈青兕想也不想,说道:“陛下仁慈,若是男婴,臣打算将之送往江南,好好安生。若是女婴则留在身旁抚养,也好给郑氏一个念想。”

    李治点了点头,对于陈青兕这番安排,还是比较满意的。

    到了现在,李治其实也回过味来了,上官仪就是蠢,会错了自己的意思,并非有心配合暗流而动。

    李治自从解决了长孙无忌以后,一直就在利用上官仪跟另外一股力量斗法。

    此番来洛阳,也是打算在关东的地界,压服关东世家的意思。

    双方斗了年余,表面上是关东五姓疲于应对,李治却知道关东士族一直筹谋着偷家,就是从科举入手。

    科举的推行必须要有公正性,少了公正性,将什么都不是。

    李治在殿试上可以凭借喜好做些小动作,偏袒一些寒门庶子,毕竟能够闯过省试的都非等闲。但在省试会试中却是不能插手的,真要率性而为,将会动摇国本。

    问题就出现在这里,寒门庶子有生活压力,别说教育资源无法与世家大族相比,就连最基础的学习时间都无法相比。

    学问学问,那是需要时间累积,通过学跟问,堆砌起来的。

    真正无师自通,过目不忘,一窍通,百窍通的奇才又有几人?

    随着科举的模式渐渐被摸透,世家大族开始研究科举,安排族中子弟参加科举。

    寻常的寒门庶子想要考过世家大族培养出来的精英并不容易。

    这寒门庶子尚且如此,寻常百姓更不用说。

    李治为此头疼不已,却也无可奈何。

    人家是正大光明的配合朝廷制度,纵然李治是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又能如何?

    这也是关东世家最难对付的地方。

    李唐王朝才几年?

    关东世家年代最久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。

    他们很少与朝廷正面起大冲突,形势不对那就避而不战。

    这个皇帝对他们不好,那就等下一个皇帝,甚至暗中支持另一个皇帝。就如当初支持他兄长李泰一样……

    李治明显身体不适,又遇到太子年少,正是可以操作的契机。

    李忠的存在就是一大威胁,身为前太子,李忠过继于前皇后王氏的膝下。

    这也是当初他急于废太子的原因,不能让李忠有聚拢人心的机会,在李弘不过三岁的时候,就废李忠立李弘。并不是因为他多爱李弘,而是不想给李忠半点机会。

    结果依旧有人与李忠往来……

    这个时候,上官仪突然来一招罢黜武皇后,一瞬间立刻让李治以为上官仪心怀叵测,尤其是知道他跟李忠有过一段往来以后,更加觉得如此。

    但随着这几日的调查,李治也想明白了,上官仪应该不是李忠的人,更不是在配合关东士族,只是纯粹的揣摩错了自己的意思。

    到了这一步,李治就算明白上官仪是冤枉的,却也不打算饶过他了。

    既然他挑起了头,那就以他为终结,李治顺水推舟,将与李忠有往来的人,乃至于他的长子李忠,一并除去。

    为了大唐基业,为了江山社稷,在李治这类帝王眼中,冤死个把人根本就不是事。

    不过李治也确实不是那种嗜杀之君,还是留一线的。

    他并不知上官仪的儿媳有孕在身,此番听陈青兕提起,也动了点恻隐之心,顺了上官仪的愿望。

    对于陈青兕的态度,李治也很满意。

    之所以开门见山的跟陈青兕谈论此事,李治是不想陈青兕掺和进来。

    毕竟陈青兕跟上官仪还是有一定的联系往来的,尤其在文坛方面,频频接触。

    现在见陈青兕进退有度,十足官场老泥鳅,也不在这问题上多谈,而是说起了科举遇到的问题。

    “自从科举改制以后,朝廷为寒门庶子大开方便之门,可现在地方士族又将大门掩上了半数。可偏偏朕又奈何他们不得,着实可恨……”

    对于李治说的这个问题,陈青兕也没有更好的办法。

    这是必然的结果。

    世族大家上千数百年的政治积累,哪里是轻易能够打倒的。

    科举固然是一部杀招,却也得徐徐图之,不是药到病除的灵丹。

    真要快刀斩乱麻,得来一场黄巢起义,来个天街踏尽公卿骨,内库烧为锦绣灰才行。

    这猛药,可就太上头了。

    陈青兕道:“陛下此事急不来,寒门庶子暂且考不过世家大族的精英这是正常的,不必过于担忧。其实从另外一方面来看,这也是好事。”

    “世家大族的精英也是陛下的臣子,他们的成绩越好,意味着朝廷多了一位人才,也是值得高兴的事情。”

    “相比以往,世家大族自由选择族中子弟仕官,现在给他们仕官机会的却换成了朝廷。以往他们需要得到家族的挑选,现在只要他们自身有能力,就算离开了家族,一样能够获得机会。”

    “两者之间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,只要陛下不厚此薄彼,未必不能从中分化。哪怕现在殿试、省试皆是士族子弟又如何?一切选取权都在朝廷手上,这就是一大利好。就此下去,真正有才之人,就算离开五姓,一样能搏前程,对于他们也是致命的。”